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4月23日,第40期海上院士讲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成功举办。在当日的圆桌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刘文,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首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许建和,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天罡,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佳家,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健,雅本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彤等重要嘉宾,就合成科学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资料图)
2012年,在世界著名杂志Nature上,美国有机合成化学超新星Phil S. Baran与合成生物学领军人物Jay D. Keasling就合成化学和合成生物学在物质创制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辩论,双方各抒己见,引发业界持续关注。
在圆桌环节,嘉宾一致认为,合成化学和合成生物各具优势,谁也不能替代另外一方,未来要通过交叉融合促进合成科学的进步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丁奎岭在圆桌论坛上说,任何学科的创新,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追求极限;第二,学科交叉融合,这样才能实现0到1的突破。
“当化学方法已经发展到极致后,生物学可以开始发力,通过融合交叉创新出新的工艺技术。”刘天罡表示,在合成物质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一是经济原则,要尽量将物质百分百高效转化至产品中降低成本;二是用合成生物学的方式找到更新的物质。
“合成化学和合成生物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刘文介绍,二者都是以物质创制为目的。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化学问题源于生物学研究;另一方面,生命过程的本质上就是一个化学的过程。
在谈及“化学家如何配合生物学家进行跨学科融合”时,董佳家表示,大自然善于在精妙的范围内控制平衡,化学家擅长的则是不可逆反应。“因此,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其中找到平衡与控制,将不确定因素变成可控因素。”
许建和致力于合成生物学领域中新型酶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在他看来,跨界促进合成生物学创新的本质很简单,通俗来讲就是排列组合游戏,譬如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序就像26个字母可以组合成英文单词,20个氨基酸字母可以组成蛋白质所有的编码,也就是将不同学科交叉起来服务人类物质制造产业。
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科交叉融合这一趋势?“在未来,希望我们课题组能够创造出交叉的合成路线,变成学科交叉领域的范本。”李健表示,刚开始做学科交叉的话,若两个纯粹生物背景的学者与纯化学背景的学者拼接做交叉融合的话,可能无法做到深层次的融合。这时候,需要一个课题组既掌握化学又掌握生物技术,这样才能产生范本的交叉方式,从而带动整个交叉融合。
围绕合成科学,雅本化学在高级中间体领域进行了产业化尝试并获得了不少成果。公司董事长蔡彤是化学领域的一个“老兵”,其掌舵的雅本化学创立20年来一直聚焦技术和供应链,产业基地遍布全国并涉足海外,“接下来想把合成生物这一块,结合化学做强做大。”
丁奎岭院士最后总结说,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合成科学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就好比多了一只“手”,将会比别人更加有力量,这样才能赢得未来。他表示,中国是对科技创新需求最为迫切的国家,希望科研人员多做一些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工作,“其实一个人,一个科学家,一辈子干一件两件成功的事也就可以了,如果这件事能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这个世界,那就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
本期海上院士讲坛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上海证券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雅本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全程战略支持。(邓贞)